在是一位 _____ 之前,我們都先是一個人
最近我停用了 Threads、減少了查看其他社群或媒體平台的次數,起因是即使目的是獲取資訊,基於現在的演算法推播機制,怎麼樣都難以避免受到網路上各種對立與惡意影響心情。
那些對立的背後,源於人們對「身份」的過度強調。只要是與自己相關的身份標籤就容易帶入自己,於是,即使僅止於觀看而未參與討論,都還是會因此受傷與憤怒,甚至對自己感到懷疑、對這個世界感到失望。
寫這篇文章是為了自我調適與自我提醒:當我們習慣透過標籤來理解彼此時,我們可能會失去對於不同個體的真正理解。
身份標籤
當我們用標籤來定義彼此時,我們其實是在簡化一個人的複雜性。
至少以我自己的體感而言,在網路上性別、職業等這些區隔彼此的標籤,似乎越來越容易被拿來作為一種無根據的攻擊論點。「女生就是……」、「男生就是……」、「PM 就是……」,無論在哪個社群平台,總能看到類似的現象。
社會分類(social categorization)的心理機制,原本是用來幫助我們快速理解世界,但當我們過度依賴這些分類時,反而形成了刻板印象,對不同角色類別的預設期待,往往讓關係變得緊張,因為我們把對方當作某個行為模式在畫好的框框裡的 NPC,而非一個真實的人。我們會因此習慣性地把個別的負面經驗歸咎於對方的「身份」,而非當下的情境因素,進而強化偏見與群體對立。
以 PM 來說,當我追蹤種種軟體業資訊時,也經常會被推播許多對 PM 的嘲諷——「PM 只是傳聲筒」、「PM 不懂技術只會出一張嘴」、「台灣沒有好的 PM」。確實,有不夠專業的 PM,但也有優秀的 PM,就像有不擅溝通的工程師,也有擅於合作的工程師。這些分類不是二元,且會受到職場、產業環境等因素影響,然而,網路上經常見到武斷的評論,試圖理解彼此的對話卻不多。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不同性別之間,人們將「男性」或「女性」視為一種固定的身份,而忘了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擁有不同的個性、價值觀與成長背景。近年來,男女對立可以說是網路上的熱門話題。無論是「厭女」、「厭男」,還是「女權自助餐」,各種標籤層出不窮。我看過許多激烈的言詞,彷彿所有問題都能用性別來解釋,彷彿對方不是個活生生的人,而只是某個群體的代表。
拿掉理想化的標籤
在家庭中,孩子將父母視為全能的存在,期待他們能解決一切問題,而父母則可能忽略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考與情緒需求。這些錯誤的期待,使得彼此的關係容易陷入衝突,因為我們都忘記了 —— 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我們首先都是個人。
心理學中的「去理想化(deidealization)」指的是人們在成長過程中,逐漸發現父母並非無所不能,而是有缺點、有極限的普通人。這是一個重要的心理發展階段,因為它幫助我們建立更現實的人際關係。
這種「理想化」的現象,不僅發生在親子關係 中,也出現在職場與社會的各種對立裡。例如,PM 可能期待工程師能完全理解並完美實現需求,而工程師則可能認為 PM 應該完全掌握利害關係人與產品的所有細節;有些人將異性視為某種理想化的角色,認為男性應該強壯可靠、女性應該溫柔體貼。而當這些期待落空,失望與敵意就會產生,因為我們不願意接受彼此的局限。
去理想化的過程,意味著我們能夠接受彼此的不完美,並重新以「人」的角度來理解對方,而不是以「身份」來設定不切實際的標準。
網路時代的困境
在網路平台上,這些對立被進一步放大,因為社群媒體與演算法的運作方式,強化了我們的刻板印象與偏見。當我們在網路上發表對某個群體的不滿,總能迅速獲得認同,因為平台會優先推送與我們觀點相似的內容。網路討論的碎片化與情緒化特質,使得群體極化(group polarization)更容易發生 —— 原本只是輕微的不滿,透過大量的「+1」、「這群人真的都這樣」,最後可能演變成極端的對立與仇恨。
當我們習慣在網路上用簡化的標籤來分類彼此,一開始的抱怨、討論也許看似無害,但長期下來,卻讓我們更難真正理解對方,讓本來可以對話的機會,變成無止境的對立與指責。
更進一步來說,我們常常會把一兩次的個人經驗無限放大,歸責於整個群體。這大概也有某種歸因謬誤可以分類,當我們錯誤把局部推論到整體,結果就是造成對更大群體的錯誤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