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 筆記|知識與經驗在工作中的角色:領域知識、經驗知識、成長動能
開始想寫這篇文的契機是最近在 Facebook 看到了一篇游舒帆撰寫的有趣文章,主旨是從 AI 學習的角度切入,思考對人類更有效學習的方式。看完文章後,我馬上想起近期看到的 Cursor 小撇步影片,也開始聯想到自身的工作經歷,尤其是我一直以來對於 PM 工作中的經驗與知識角色的反思,然後又延伸想到從開始工作到現在我一直會自問跟也很常被其他人問的問題:不是都說 PM 很需要職場經驗嗎,那為什麼你剛畢業可以當 PM?
在 PM 工作中,究竟「知識」與「經驗」扮演著什麼角色?這是這篇文想透過一些個人觀點探討的問題。
自問自答:經驗真的就那麼重要嗎?
我從準備找工作開始,就不斷地思考經驗到底能為初階職位競爭者帶來多大的差異性。不只是因為和所有新鮮人一樣陷入了沒有經驗就沒有工作、沒有工作就沒有經驗的恐怖漩渦,一開始就鎖定軟體產品經理這個工作也加劇了缺乏經驗對找工作的影響力。
在開始工作後,我觀察了身邊各式各樣的產品經理,想了解經驗到底對這個職位影響力有多大,最後得出的結論卻是如同另一位曾任 PM 職位(註:此篇的 PM 皆是指 Product Manger)的朋友所說:我覺得大家有點太盲信經驗了。
會這麼說並不是認為經驗不重要,而是經驗在每個人身上並不同等重要。
比如說我曾看過有多年經驗的 PM 特別堅持自己手上產品的理想樣貌,和團隊成員沈浸於打造理想產品卻時程嚴重延宕,讓主管們氣得跳腳;看過由工程師轉職的 PM,因為有過程式實作經驗,會以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與工程師討論後的做法對外溝通,最後因執行方式和他的想法不同而導致溝通無效;但也看過經驗不深,不裝懂、同步事項明確,讓團隊都十分信賴、自己的能力又快速進步的 PM。
觀察「經驗」在這些人身上起的作用,有些能夠透過累積經驗的過程快速增幅自己的能力值,有些卻反而被過去的經驗阻礙,由此可以看出經驗並不能完全代表一個 PM 的能力,用一個人有多少「經驗」來判斷是否有能力是似乎是一種表面歸因錯誤(Superficial Attribution Error),真正重要的應該是透過經驗形成的「經驗知識」(Experiencial Knowledge)。
拆解能力值
所以所謂 PM 的能力值到底來自哪裡?我自己目前會拆解成幾項歸類:領域知識、經驗知識、成長動能。